当前位置:   首页 > 城乡发展 > 乡村振兴

乡村振兴 留住乡韵乡愁

发布日期:2022-09-06 16:36:06 来源:河南日报
核心提示: 人民城乡网是人民征程传媒、乡村振兴发展中心、乡村振兴联盟举办的城乡振兴门户网站

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,一排排房屋规划有序,一张张笑脸洋溢幸福……在绿水青山掩映下,许昌千里沃野,生机勃勃。放眼望去,一幅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。

围绕乡村振兴战略,许昌市坚持城乡协调、因地制宜,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,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;利用毗邻郑州的优势,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;放大“绿色”优势,让村庄净起来、绿起来、美起来,在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考评中位居第一方阵。

结构调整

让农业“强起来”

8月29日,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的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,田成方、林成网、渠相通。种了一辈子地的“老把式”尚志伟,做梦也想不到这片靠天吃饭的内涝盐碱地,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大粮仓。

广阔田野中,一个臂长300米、自带轮胎的全自动喷灌机分外醒目。“这叫中心支轴式喷灌机,一天可以浇地100多亩,顶20多个劳力,省时省力。”尚志伟说,“田地里装有固定式、半固定式、绞盘式、地埋式自动伸缩等多种喷灌设备,浇地也从粗放式的‘大水漫灌’转向精准‘喷灌’。”

新技术的推广应用,推动“汗水农业”朝着“智慧农业”加速转变。“过去防治病虫害,一个人一天最多能给10亩地打药,现在一架无人植保机一天能给700亩地打药,而且喷洒精准、操控便利、节药效果明显。”建安区旺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采红说,合作社提供喷灌、植保、收割、粮食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,提高了效率,解放了劳动力,让种田变得轻轻松松。

为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自2015年以来,许昌市投入资金逾50亿元,集中打造“田地平整肥沃、灌排设施完善、农机装备齐全、技术集成到位、优质高产高效、绿色生态安全”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,新建高标准农田上百万亩,其中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52.6万亩,形成了全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、技术集成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。

许昌市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,突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,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不断优化农业结构,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。

以禹州为中心,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,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2万亩,年产量达15万吨;以襄城为中心,建设高标准现代烟草示范园区,全市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,烟农亩均年收入4000元;以鄢陵为中心发展花木产业,全市花木种植面积近100万亩,年产值突破100亿元。

产业带动

让农民“富起来”

自动装瓶生产线、液体菌种接种生产线、温光湿气智能化控制的珍稀食用菌温室……走进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公司,现代工业生产气息扑面而来,灰树花、灵芝、黑皮鸡枞、香鲍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种繁多,令人眼花缭乱。

“一个大棚能种1万根菌棒,一棒能挣4元钱。农户种食用菌一年,把白灵菇卖回公司就能收入4万元,顶得上过去4年种地的收入。”世纪香食用菌公司董事长李彦增介绍,他们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,在高端化、标准化、规范化、工厂化、产业化生产上谋求突破,把前方市场与后方生产农户连通起来,让产业旺起来、农民的“钱袋子”鼓起来。

“产业兴则乡村兴。”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基础位置,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“钱袋子”,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。

8月23日,在位于鄢陵县的建业绿色基地,来自荷兰、丹麦的十多种高端花卉开得正艳,去年一年基地接待游客达到了30万人次。

在拉长农业链条的过程中,许昌着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借助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机遇,发展都市生态农业,全市像建业绿色基地一样的千亩以上都市生态农业园有21家;依托鄢陵花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,建成了五彩大地观光休闲度假区等10多个生态旅游观光项目,推动着花木产业转型升级;重点打造禹州大鸿寨山地游等8条乡村旅游线路、神垕古镇等10个乡村旅游项目,带动一批村庄吃上“旅游饭”。

“这是我们的‘双龙泉’牌纯净水生产基地,年产1.5万吨纯净水;这是我们的‘张家庄’牌石磨面粉,一个春节能卖7000斤;这是我们的光伏产业基地……”在禹州市鸠山镇张家庄村,村党支部书记张春生说,“这几个产业项目,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0多万元。”

张家庄村位于禹州、汝州交界处的大山深处,这里有红叶谷、白龙潭等原生态的山水风光,却因交通闭塞让美丽风景“养在深闺”,村民们一度“身在宝山空手归”。

如今,“观念一变天地宽”,依托林木资源优势,张家庄人大力发展旅游业:从2018年起,每年4月中下旬,千亩槐花盛开,他们重点打造“槐花节”;每年深秋,山中黄栌的绿叶变红,他们打造了观赏红叶的“红叶节”,年旅游收入近百万元。

眼下,“生态+康养”“生态+旅游”“生态+农业”项目在许昌乡村遍地开花,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三产融合的产业优势。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。

环境提升

让乡村“美起来”

提起豆腐村,脑海中是污水横流、臭气熏天的“旧印象”。可来到禹州市火龙镇刘沟村,却感觉到“不一样”,水清、天蓝、景美,空气里闻不到一点儿异味。

刘沟村是一个拥有百年豆腐制作历史的小村庄。“原来刘沟有两个‘有名’,一个是豆腐有名,一个是脏乱臭有名,因为制作豆腐的污水乱排乱放,臭味远播,不仅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,更制约了豆腐产业的发展。”刘沟村永正豆腐坊“坊主”刘永正说。

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,2013年以来,刘沟村启动了“三治理一提升”工程,即垃圾治理、污水治理、散煤燃烧治理和产业提升。尤其是在治水方面,他们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80多万元,建起了一座污水处理站,日处理能力150吨;在污水处理站北侧,建设了微型湿地花园,让水体再次过滤、沉降杂质。村里还多方筹资100多万元,配套铺设了覆盖全村的污水管网,使全村的生产生活污水得到了及时处理,湿地花园已成为村中一景。

近年来,许昌市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“撬动”乡村振兴的支点,以生态文明为基,以美丽乡村为韵,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。

乡村振兴,离不化文化的“滋养”和村民素质的提升。许昌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把文明风尚、家风建设、健康文化有机融入美丽家园建设。

8月25日,在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永兴街道蒋东村,“巾帼文明”志愿服务队的10多名志愿者来到了孤寡老人曹岭全家里,有的拿起扫帚扫院子,有的拿着铁锹除草,有的端来热水、拿着理发工具给老人剪发……

蒋东村共有2630口人,组建了“党员先锋”“巾帼文明”“理论宣讲”“文艺宣传”“环境维护”等8支志愿服务队。

“8支队伍,8面旗帜,今天这个上了街,明天那个入了户。旗帜在哪里,文明新风就带到哪里。”蒋东村党支部委员李银娥说,“在乡村就是这样,一带十,十带百,志愿者越来越多,村里的文明新风就起来了!”

群众在哪里,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建在哪里;“群众吹哨、志愿者报到”,做到“民有所需、我有所应”……许昌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,解群众所需、让群众参与、得群众之心,促进文明生根、实践成风。

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‘农业强不强、农村美不美、农民富不富,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。’这为我们提供了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。”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表示,许昌市通过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致力让广大乡村变成了农民“身有所栖”的美丽家园、“心有所依”的精神乐园。



更多资讯,请关注:人民城乡网 http://www.renminnet.cn/
[关闭窗口] [返 回]
(分享)告诉好友:

按分类浏览
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人员公示 | 法律声明 | 发展合作 | 联系我们

服务邮箱:renminnet@163.com  电话:029-65659130  传真:029-65659130

备案号:陕ICP备2021011798号 | 法律顾问:陕西律师事务所  | 地址:西安市建工路新城科技产业园华企大厦10楼11002号